• 首页
  • 参观
  • 展览
  • 科教
  • 信息
  • 典藏
  • 关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色专题

万里长江,几千年文脉传承,涵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百年考古,数百件青铜重器,相约四川博物院年度大展。 在国家文物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中国考古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博物院联合长江流域博物馆举办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于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月3日,在四川博物院临展2、3厅展出,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纪念。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习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此次展览以长江文化中极具开放、繁荣景象的青铜文明为背景,精选出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审美独特的珍贵文物,集中展现出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有助于认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01

07-2021

四川博物院教师沙龙招募会员啦!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四川博物院以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为出发点,计划筹建四川博物院教师沙龙项目并招募会员,为广大教师打开认识博物馆的窗口,携手打造更加开放的馆校教育合作平台。一、会员及会员制度1.会员:幼儿园、中小学的在职教师、退休教师以及高校教育、人文、自然、文博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2.会员制度:教师沙龙以会员制管理。入会后,会员将享受相关的福利,同时会员也将履行一定的会员义务。二、会员的权益与义务(一)权益1.可受邀参加本院年度教师会员专属活动。(包含并不仅限于全年不定期组织的临展专题导览)。2.可受邀作为嘉宾观众参加我院举办的相关学术讲座、外出研修、文化行旅等活动。3.教师会员可优先预约川博研发的文博公益课程。(以班级为单位)。4.教师会员可参照我院职工借书管理制度借阅四川博物院馆藏图书。5.教师会员若研发跟川博文博资源相关的文博类课程

30

06-2021

川博讲堂讲述远古四川

2021年6月26日下午,四川博物院邀请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章华研究员,在川博讲堂为广大观众做了一场题为“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的人群、文化与早期文明的出现”的讲座,四川博物院谢志成副院长主持讲座。江章华研究员以历年来四川盆地各区域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材料为基础,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了距今5000多年至3500年左右,四川盆地四大区域川西高原、峡江地区、川西南地区、成都平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面貌及特征。其中,川西高原新石器代表性遗址有姜维城、营盘山、哈休遗址等,其文化特征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相似,显示出在距今5000年左右,川西高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量的旱作农业为主的定居村落,后因气候剧变迫使该人群向适宜生存的四川盆地和更南的地区迁徙。峡江地区通过哨棚嘴、中坝、老官庙等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掘,新石器文化序列已建立起来,分为玉溪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哨棚嘴文化三个阶段。而玉溪下层、大溪文化属于长江中游文化体系,生计模式为稻作农业,这些都与哨棚嘴的旱作农业面貌明显不同。川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成

29

06-2021

省文物局安全工作检查组莅临我院检查安全工作

6月25日下午,省文物局安全工作检查组莅临四川博物院检查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情况。检查组实地查看了四川博物院场馆展厅、文物库房、安防系统等重点部位,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我院安全工作情况汇报。检查组对四川博物院的安全工作表示肯定,同时提出了指导意见。检查组强调,四川博物院是我省重要文化地标和窗口单位,安全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高度重视。检查组要求,一要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健全安防系统分级分类机制,做好干部职工安全教育管理,用最新标准完善安全标识。二要加强消防管理,进一步落细消防检查措施,严格落实“三定三禁”要求。三要以本次检查为契机,对照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落实,定期检查设施设备,强化安全风险提示,切实保护好社会公众安全,推动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表示,感谢检查组对四川博物院安全工作的认可以及对我院安全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将检查组的意见落到实处,持续推动安全工作提质增效。

28

06-2021

四川博物院馆藏战国铜编钟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21年6月22日,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四川博物院馆藏战国铜编钟保护修复项目”进行结项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现场查验了修复后的文物,审阅修复档案及结项报告,经质询、讨论,认为该项目严格按照四川省文物局批复的设计文件要求实施,技术路线明确,修复工艺采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符合文物保护修复基本原则,修复后的编钟文物,病害得到有效治理,能够满足日常陈列展览和收藏的需要,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战国铜编钟于1972年在重庆涪陵地区小田溪第一号墓内发掘出土。1973年,该套编钟入藏四川博物院,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整套编钟及其附件铸造精致,显示出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在首都博物馆展出。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后一直在青铜展厅陈列展出。该套编钟中最大的一枚在出土时经过考古修复,由于修复材料老化等因素,悬挂的钮部与钟体衔接处发生了断裂。为切实加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文物的价值,2018年5月,四川博物院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启动了战国铜编

25

06-2021

上一页 下一页
到第
共4181条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820号

蜀ICP备130254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