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参观
  • 展览
  • 科教
  • 信息
  • 典藏
  • 关于

瓜形银壶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此壶呈瓜形,盖饰两层瓜叶,且有链与把手相连,盖纽为短瓜秧,壶嘴细长,拱形把手,圈足,壶身为瓜瓣形。宋代,金银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在普通百姓家亦有金银器。宋代金银器以轻薄精巧、造型考究,纹饰清素典雅为特色。

02

11-2022

芙蓉花瓣金碗

金碗敞口,深腹,喇叭形圈足。碗壁上部,八朵花瓣成顺时针方向叠压一圈,下部则反向叠压,上下错落相交。碗内底部刻花蕊和三只花瓣。其形象逼真,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四川地区手工业素来发达,从魏晋到明代在金银器生产技术上都具有相当高水平。此器物采用捶揲工艺成型,突显花瓣的浮雕效果,再加上錾刻作细部刻划,器物表里同时使用,线条细腻、纹饰精美。捶揲与錾刻两种工艺的结合使器物造型流畅装饰层次丰富。其朴质无华、典雅自然的器型特点也与宋人追求简约,崇尚淡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02

11-2022

带盖铜鍪

鍪,最早见于战国中期四川一带蜀人的墓葬中,其形态多为单环耳或对称双环耳。它是釜的一种变体,圜底釜的口部缩小并加长成脖颈,便成了鍪。炊具。此鍪敞口,束颈,鼓腹,圆底。通体素面,肩上有辫索纹环形单耳,并用小环扣和盖连在一起。盖若覆盘,中间稍凸,扣形圆钮。钮旁阴刻一蜘蛛状纹,近盖边饰一周回纹与连珠纹组成的图案,并间刻一组巴蜀符号。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或者巴蜀图形文字,是在四川出土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只是看图解意的符号。

02

11-2022

“邵之饮”鼎

鼎作为饪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已出现。到商周时转变为礼器,开始成为统治阶级身份的代表。古代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与此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四件,它是其中最小的一件。五件鼎大小有序,用于祭祀和宴享。此鼎子母口加盖,双附耳,三兽足。盖面纹饰分为四层,内层为辫索纹两周、云雷纹一周,其余三层均为凤纹。中有一钮,其中一件钮上有套环,盖上三牛鼎立。盖内有铭文“邵之饮鼎”, 字体乃春秋战国楚地流行的字体,故疑为楚之邵氏所铸流传入蜀。耳内外两面皆饰三角雷纹。腹部饰两圈蟠螭纹。马家乡出土遗物大多五件一组。另外,在郫县古城遗址中有五堆卵石、三星堆玉璋和祭坛上有五位力士、彭州竹瓦街窖藏有五罍等遗址也有类似发现,表明巴蜀地区“尚五”,且大多在级别较高的墓葬中。尤其是新都马家乡大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五件一组的青铜器,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的出土随葬器物最多,规格最高的蜀文化墓葬,少人推测为蜀王墓。因此“尚五”很可能是蜀王的特权。

02

11-2022

五代前蜀王建谥宝

白玉质,中部略厚,稍呈隆起之状。钮雕兔首龙身,身腹均刻麟甲,麟甲上原有贴金,尾部卷于右侧。宝身前后左右分别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案。谥宝底部阴刻篆书谥号:"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十四字,刀法流畅,字体匀称。

02

11-2022

上一页 下一页
到第
共4176条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820号

蜀ICP备130254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