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博介绍
- 领导介绍
- 机构设置
- 工会组织
-
部门风采
-
宣传营销部
- 荣誉奖项
-
陈列展览部
- 年鉴
-
公众服务部
- 工作照
-
文保中心
- 知识分享
- 荣誉奖项
- 年鉴
-
科教中心
- 荣誉奖项
-
宣传营销部
- 艺术风采
水陆攻战纹铜壶
器物形制为侈口,溜肩,鼓腹、圈足。有盖,盖面微拱,有三鸭形钮,并饰有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肩部有对称兽面衔环双耳。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四川流行的巴渝舞)和弋射、习射。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圈足饰菱形纹和四瓣纹。采用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开创了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新格局。该壶通体遍布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生产、生活、军事、礼俗的多个生活的侧面。在这件高仅有40厘米的壶面上,竟刻画了200多个人的形象,个个有特色,另外还有其他景物,表现了制造者高超的技艺,同时显示了巴蜀地区独特、精湛的嵌错工艺。所谓嵌错技术,是我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的金属表面装饰工艺,也称错金银。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各种花纹、图像、文字。利用青铜与另外的材料颜色对比,使嵌入的纹饰或文字更加清晰、鲜明和美丽,使一件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赋予它艺
02
11-2022

带鞘双剑
剑,古代短兵器之一,被称作“百兵之君”。除了可用于防身和杀敌外,常常被当作一种装饰品,以示身份。此外,剑也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比如在中国道教仪式中,剑常常被作为一种降妖伏魔的法器;在欧洲,剑还被用于册封爵士与骑士。此双鞘由两块铜铸件嵌合而成,呈袋形,侧附双耳。中以凹槽非为左右剑室。鞘正面铸有类似蟠螭和卷云形花纹。双剑呈柳叶形,扁茎,无格无首,基部有两圆穿。剑身凸铸一圆圈,上下有双翼。此类剑在北川昭化、重庆、及成都、绵竹、峨眉、庐山等地均有发现。《后汉书·南蛮转》记载,古代巴人有善于投掷的短剑的特点,这种独具巴蜀特点能在远距离,连续投掷的双鞘剑,比不能投掷的单剑是一大进步。双鞘剑无论其实用价值或造型纹饰,都堪称艺术真品,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02
11-2022

牛首耳大铜罍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四川博物院藏罍均为圆形。此罍有盖,束颈,溜肩,鼓腹,圈足。盖为覆豆形,盖顶饰一卷曲蟠龙,盖上部饰有浓眉大眼四人,高鼻梁,冠饰为变形兽面纹。盖身饰两组相向而跪的牛,向中间一抽象人形作供奉状。器身肩部有相向而跪的两只立体牛头双耳,牛尾之间各装饰有立体羊头,器身腹部装饰有两个立体牛犊头。颈、肩、圈足上各饰两道凸弦纹。通身镶嵌绿松石。该器通体素地,碧绿晶莹,纹饰简练、造型生动。青铜器上的镶嵌技术很早就已出现,在早商的青铜制品中就有表现,例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周围镶嵌有61块绿松石的圆形青铜器。到商代,镶嵌玉石技术更为普遍,常在戈、矛、剑等青铜兵器上应用,在容器上镶嵌绿松石的很少见。
02
11-2022

虎纹铜戈
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饰巴蜀兵器上常见的纹饰。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其中一面阴刻巴蜀文图语。巴蜀文化青铜器中,虎纹是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且均居于显著的位置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焉”。表明巴人崇尚虎。此类戈在重庆、湖南等地也均有发现。
02
11-2022

瓜形银壶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此壶呈瓜形,盖饰两层瓜叶,且有链与把手相连,盖纽为短瓜秧,壶嘴细长,拱形把手,圈足,壶身为瓜瓣形。宋代,金银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在普通百姓家亦有金银器。宋代金银器以轻薄精巧、造型考究,纹饰清素典雅为特色。
02
11-2022
